原来是“影像学”救了人类的大脑|《医学大家访谈录》在线观看

  • 2021-10-14 09:18:17   
  • 白如月
  • 独家

《医学大家访谈录》是继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播出之后,原班主创团队制作的又一档医学人文高端访谈节目,旨在分享医学进步,展现医生价值。

在一问一答中,勾勒平凡、真实且高尚的医学科学家群像,在温情与理性之间,思考生命的意义,探寻医学的本源。

我们将节选出《医学大家访谈录》中导演石岚与赵继宗院士的精彩对话。

(Q:石岚导演;A:赵继宗院士)

Q:赵老师,您好,非常感谢您接受纪录片《手术两百年》的采访邀请。到目前为止啊,人类对于大脑已经有了一些振奋人心的发现。那么对于大脑的探索,现在人类是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呢?

A:可以这么说,这个是我们人类认识自己的最后一个疆域,就是(对)脑子的认知。就包括比如说我们的记忆,我们的这个认知,是吧,包括一些疾病,是吧,比如说精神病怎么回事,儿童自闭症怎么回事,是吧,为什么脑损伤以后不能恢复等等。到目前为止,它真正的机制我们了解得并不清楚。之所以不清楚,就是因为脑子是一个特殊的器官,我们不好直接地去观察它,都是在做动物试验。可以这么说全身的器官目前都可以移植,是吧,无论是心、肺、肝、肾,但是我们没有听说现在做脑移植。这个有很多的(因素),不管是从伦理上,从道德上,从这个实际的生理上,都是做不到的。为什么?就是我们对它了解得还是很不够的。我们有些研究,有些成果,但是真正彻底地揭露出来它的这个谜,应当说还差得更远。

我们国家很快会启动就是关于脑的研究,就是想最后的能不能把我们脑子的整个的(神经)环路和整个形成认知,这个过程或者这个机理能弄清楚。进一步推动,一个是临床对这些疾病能够有效地治疗,另外就是更重要的就所谓的智能。我们对脑子如果对(神经)环路研究清楚,有可能推动人工智能的发展。所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,比较困难的这样一项科学研究。世界上应该说欧美,包括澳大利亚、日本很多国家都已经展开了。

Q:人类在大脑上做手术,大约是什么时候的事情?当时的所谓的医生是用一个什么样的方式在进行操作呢?

A:开颅这个手术就这个手术大概是在二十世纪初,就那时候我们叫它经典神经外科。那和我们现在的木工差不多,就是那种手摇钻,就拿手钻一个孔。这脑子也是,他把这个头皮切开以后,然后用那个手摇钻钻一个孔,如果说这个面积比较大,那他可能钻四个六个孔,中间用那个线锯也是跟木工的线锯完全一样,就用那个线锯两个孔之间穿过去,然后用线锯把它剌开,四个眼儿基本就把这骨瓣拿下来了。拿下来以后,下面是硬膜,用刀子、剪子把硬膜打开,下面就是脑。二十世纪初了,那最早是拿油灌。就比如说一个伤口出血了,那止不住就拿油烧热了灌,从那样过来。后来变成电凝,止血是这样。还有一个就是吸引器,就是把东西这个血、脏东西,包括脑瘤,拿那个吸引器把它吸跑。最早原始就是大概是这样做的。

像库欣那个时代,他这个开颅手术的死亡率将近百分之二十。我们不可想象,但是在当时就是这么一个结果。

这里面不是单纯手术问题,包括刚才说的,对脑的功能不认识,或者认识得不清楚,开错了。你又包括没有消毒,没有输血,那这时候感染也死人,术中把那个血管碰破了,出血也死人。所以这个不是单纯一个就是他的手术技术如何,是在当时那个水平上,你麻醉如果麻醉不好,多了少了的,它也可能死人。所以它整体的死亡率大概是这么算下来的。

Q:当外科手术开始尝试进入大脑的时候,当时的外科医生受到的最大的阻碍是什么呢?

A:首先你的病得知道在哪,而且脑子跟肚子不一样,你肚子就是即便你定不下来,你大致知道是胃啊是肠啊是哪儿,那时候叫剖腹探查,也叫开腹探查,或者开胸探查,你都可以把胸打开,(把)肚子打开,你可以下手摸。脑子不行,脑子它在颅骨里长着的,那是一个硬壳,你打开一个口,只能说打开一个窗户,你看到的就是一个面。如果那个肿瘤或者那个病(变)长到脑子里面去了,那你外边根本看不出来,那时候也没设备,没有超声,也没有电刺激,这些设备没有。就凭这个经验,了不起拿针穿一下,抽出一点东西,肉眼看看这像脑子这还是像瘤子,所以这种诊断实在是困难。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时候的手术,确实是不容易。

Q:所以说,影像学对于神经外科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。比如说CT的出现,并且一代一代地更新换代,是这样来理解吗?

A:这个CT磁共振的出现,不仅是对这个神经外科,它是应该说对医学界,而且不仅是对临床,包括现在这个脑研究,可以说是个划时代的,是个里程碑的。就是我们现在完全是在活体上,就是人不仅脑包括全身,都可以扫描这些这个所谓的解剖结构。这个结构性的图像非常清楚,包括组织,无论是脂肪的软的,还(是)硬的骨头,包括甚至结石都是硬的东西,都能够扫清楚。特别是还有这个血管,因为这不是单纯神经外科用了,包括心,全身的血管都可以扫,非常清楚。而且这个分辨率特别高,可以这么说,这个脑子里面小于一个厘米,几个毫米的病灶,或者是,不是病,就是变化,都能够看得非常清楚。

对于我们的学生或者对我们年轻大夫,说这就是看图说话,它这个的出现是革命性的。因为过去训练一个神经外科大夫,大概至少十年。我刚做神经外科大夫的时候,大概前十年,我自己不敢开颅。就是说不是说不敢做这个动作,是你不知道那个东西在哪。就是我刚才说的CT没有出现以前,他是根据气脑造影和脑血管造影,你怎么就知道这个病是在额部,(是)在前,是在后,你根本没有这个水平,他完全得靠经验的积累,就反复地要看片子。他形容这个脑血管就像外面的树,你怎么知道这血管是正常的,你认为正常,或者那个老专家就认为这就有病,这完全靠经验的积累。经验是什么?就得靠时间。所以那时候没有十年二十年的经验临床工作。

举个例子,脑血管病可以脑出血,也可以脑梗死,现在(借助)CT一目了然。大概磁共振,只要是发病以后,大概半个小时它就扫出来了,是出血和缺血。CT大概有三四个小时,出血是当时就出来了。缺血可能CT要晚一点,大概四五个小时,一扫那也很清楚。

Q:CT之后,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显微神经外科时代的到来。亚萨吉尔是最早将显微镜应用到神经外科手术当中的医生。那这在当时意味着什么呢?

A:应该说这是一个也是一个划时代的(事件),手术显微镜它应该说有三个突破。一个呢它就是扩大了眼力。现在的手术显微镜一般地来说可以放(大)五到三十倍,当然你根据需要,不一定用那么大倍数。我们常规用的大概十五倍到二十倍左右,就是你眼睛看不了那么细,但是(显微镜)看得很细,这样的话,就保证你手的操作更稳定、更准确,这是一个。

第二个是带来了光明。因为脑子在深部,你要把这个脑子要扒开,才能看到深部,那里面的光线非常暗,那你看不进去。我们常用的那个所谓的无影灯是照不进去的,所以它往往用一个带灯脑板。那脑板什么意思?脑板就相当于我们手指头这么粗的这么一个板,是金属的,把这个脑袋要扒开。可是扒开以后,同样里面是看不见的,所以在这脑板旁边呢,是有一个小的一个灯泡,大米粒那么大的一个灯泡。后面接一个这个直流电的电池供的电源,它前面有个小亮光,这个亮光呢就和萤火虫那个亮光差不多。它这样的话呢,既能把脑子扒开,也能呢那(个)前端就是操作那个地方有点亮。

第三点,解放了主刀的手。因为在传统手术的时候 经典手术的时候,他左手必须主刀必须得拿着这个灯钩,他既保证他扒那个地方是操作的地方,因为别人很难理解他的目的,而且他是操作的聚焦点,灯的亮度也在那点;右手他要保证拿一个吸引器,这是主刀必需的两件东西,这两只手就被占住了。那你下面的操作完全是助手(帮忙),比如说烧血管、剪血管、切瘤子,当然瘤子可以用吸引器吸,可是吸的过程中,它又出血,它要烧,就是电灼,就是电烧、电凝。

这时候解放了主刀的吸引器,就可以放在左手。因为我们人右手最灵活,我们叫右利手,优势半球在左侧,都是右利手,只要不是左撇子,不是左利手。所以左手就固定在用吸引器,右手主刀就做了下面原来助手所做的这些操作,就是他自己想做哪儿就是哪儿。我想烧这根血管就是这根血管,没有必要我再告诉那个助手,你烧这根。而且烧血管是有讲究的,烧哪个部位,剪哪个部位,这都有讲究的。所以他肯定完全是他主观的意愿,主刀的意愿。所以这个手术实际上代表了主刀的水平。

赵继宗创立切除巨大动脉瘤体、重塑载瘤动脉等术式,攻克复杂性颅内动脉瘤手术关键技术,达到国际同类手术最好水平。主编出版了《微创神经外科学》专著,为我国推广普及微创神经外科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。

不仅仅是CT技术,随着科学家的努力,磁共振、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更多检测手段相继出现,在它们的组合帮助下,今天的脑部医学影像已经超越诊断的层面,进入手术操作,并将一切变得前所未有的精准。

部分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
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nzhilian.com/dujia/2021-10-14/533965.html

友情提示: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

健康快报
7*24小时快讯
健康图文排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