去年超74万人因它患癌,居然还有人用它来养生!劝你不碰为好
- 2021-09-02 12:00:05 腾讯健康
- 健康
对于很多人来说,不论是工作应酬,还是亲朋好友的相聚,都离不开酒来助兴,甚至有些人已经养成习惯了,每天都得嘬上一口酒。
甚至有些人还觉得喝酒有助养生,能活血;睡前喝点能安眠;葡萄酒能美容养颜……
但近期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发表了一项关于饮酒与癌症的重磅研究,打破了这些“认知”。
1
即使少量饮酒
也会增加癌症风险
研究结果表明:2020年,全球约有7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可归因于饮酒,中国约占28万例。其中,食管癌、肝癌和乳腺癌是饮酒造成的发病例数最高的三类癌症。
此外,这项研究更具体地体现了“少量喝酒也能致癌”:
*大量饮酒(>60克/天,每天饮用超过6杯酒精饮料)――导致了34.64万例新发癌症病例。
*有风险的饮酒(每天20-60克,每天饮用2-6杯酒精饮料)――导致了29.18万例新发癌症病例。
*适量饮酒(,相当于每天最多饮用2杯酒精饮料)――导致了全球超过10万例的癌症新发病例。
*即使每天饮酒量小于10克,也造成了4.13万例癌症的发生。
2
一口酒精,增加四大致癌风险
1
代谢产物中含有“一级致癌物”
酒精本身虽然不是一种致癌物质,但是酒精代谢产物中的乙醛却是一级致癌物,它可以直接与DNA结合,导致DNA突变,甚至导致染色体变异。
需要注意的是,饮酒伤害是可以累积的,也就是说随着饮酒时间及量的增加,DNA的损害会逐渐累积,到达一定数量后才可能导致癌变。
2
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,可引起基因癌变
酒精也能够刺激细胞,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,不仅会加速衰老,刺激炎症的发生,还可能导致基因突变,出现组蛋白的甲基化与乙酰化,引发人体的癌症反应。
3
扰乱内分泌系统
酒精尤其是一次性摄入过多时,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循环和血液的正常功能,还会刺激内分泌的器官,出现激素水平失调的症状。而激素和其它细胞生长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,长期失衡,不仅会增加疾病风险,还会刺激肿瘤发生。
4
联合其它致癌物质,增加癌症风险
酒精可以作为其他致癌物质(如烟草中的化学物质)的溶剂,从而间接促进癌症发展。
3
躲不开喝酒时,5招减轻伤害
1
会选择
近年动物实验研究表明,在几种经常饮用的酒类中,对肝脏损伤较小的首选为红葡萄酒,黄酒次之,啤酒也还可以,白酒则是对肝损害最为严重的酒类。
2
不要混着喝
一方面是指不能混搭喝酒――多种酒混合着喝,对肝脏、肠胃和肾脏等器官的刺激和危害更大。经常混合饮酒的人,患肝癌的几率比饮温和的酒或不饮酒的人可高出5倍。
另一方面是指不能把酒和饮料混着喝――兑饮料后并不会降低酒精含量,反而会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摄入更多酒精;而且从理论上讲,含气泡的饮料会让糖分增加,刺激胃和肠的蠕动,从而加快人体对酒精的吸收,危害更大,也更易醉酒。
3
吃点东西垫底
喝酒前吃一些苹果或者全麦面包,一来能减少对胃壁的刺激,使酒精和食物混合在一起,降低它的浓度,延缓酒精的吸收;
二来可以摄入酒精代谢所必需的营养物质(苹果是一种富含果胶的果蔬,全麦面包则富含淀粉和B族维生素,都能帮助代谢酒精)。
4
喝酒的同时大量喝水
我们可以在喝酒间隙多喝温白开,帮助加速酒精从尿液排出,减少肝脏的负担。
5
葛花解酒汤
首先要明确的是:浓茶不解酒。茶中的茶碱有兴奋心脏的作用,酒后喝浓茶,会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。如果要解酒,可以试试下面这个解酒方:
配方:葛花5-10克、芦根20克,加水煎煮20分钟。
葛花味甘,性凉,解酒止渴;芦根清热利尿,生津止咳。二者搭配,分消湿热、温中健脾,能缓解酒后恶心、呕吐、头痛等不适症状。
4
中国人喝酒更易致癌
《柳叶刀》所刊载的研究发现,约有1/3的中国人在酒精代谢上存在基因缺陷,因此酒精耐受力也更差。也就是说更易致癌。
我们先来看一下酒精的代谢过程:
酒精即【乙醇】,首先在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分解为【乙醛】;
在乙醛脱氢酶的作用下,分解为没有毒性的【乙酸】。
根据研究结论,国人体内乙醇脱氢酶的活性较高,因此能很快完成第一步代谢,留下大量乙醛。然而,大约有1/3中国人有乙醛脱氢酶基因缺陷,也就是在第二步代谢时,无法正常降解乙醛,因而会使大量乙醛滞留在体内。
乙醛会使血管舒张,“喝酒脸红”就是这么来的,同时饮酒者还会觉得有恶心、行动过速等神经系统症状。另外,它还能直接结合DNA,导致DNA突变,甚至导致染色体变异,也可以导致体内细胞死亡,诱发慢性炎症和细胞复制,增加癌变概率。
所以说,酒还是能不喝就不喝,尤其是对于喝酒脸红的人而言,危险系数更高,不碰较好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ww.cnzhilian.com/jiankang/2021-09-02/527185.html
友情提示:文章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且不构成任何建议,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。如果读者发现稿件侵权、失实、错误等问题,可联系我们处理
- 善于“伪装”的脑膜瘤如何察觉?这些早期症状要警惕2021-12-29 10:03:03
- 英研究称,Omicron感染住院风险较Delta低70%2021-12-29 09:57:14
- 美国FDA批准诺华全球首创siRNA降血脂新药上市2021-12-29 09:51:17
- 葵花药业拟引进两款儿童罕见病用药2021-12-29 09:51:04
- 广药集团建成澳门首个GMP标准中成药厂2021-12-29 09:50:49
-
什么是阴痛?
2021-10-26
-
美立方国内外专家齐聚 颌面专家团再升级
2021-08-23
-
《热点聚焦》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防控有了新要求
2021-09-15 20:00:10
-
浙大一院2021年中秋节、国庆节放假及工作安排
2021-09-12 14:00:03
-
什么是阴结?
2021-10-26 10:33:42
-
名医风采 美立方颌面国际专家团,轮廓改造天团
2021-08-23 11:48:32
-
12333异地就医备案 您关心的都在这里
2021-09-07 10:40:49